秉承工匠精神 筑造精品力作——2025年版《中国药典》出版纪实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郭婷) 3月25日,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公告,颁布202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5年版《中国药典》(以下简称“本版药典”)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研制、生产(进口)、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单位均应当遵循的法定技术标准。这部记载药品标准的法典,凝聚了全行业的集体智慧和宝贵心血。
据悉,本版药典在国家药监局部署下、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制形成书稿,又经过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以下简称“出版社”)专业编辑团队、装帧设计人员半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最终得以成书,将于近日出版。在编辑出版过程中,作者和出版人始终秉承工匠精神,精心打磨、反复审校,力求内容科学严谨、装帧设计精美,为读者提供精品力作。
高位推动高效实施
回顾这项工作,出版社总编辑、副经理裴颢仍历历在目。
据裴颢介绍,国家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第十二届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利对本版药典编辑出版工作高度重视,并作出指示要求。2024年9月25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以下简称“集团”)董事长吴少祯主持召开集团专题办公会,传达指示要求、研究贯彻落实措施,部署本版药典编辑出版相关工作。
“面对本版药典出版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重重压力,董事长亲自挂帅、抓总负责。”裴颢说,作为该项目总负责人,吴少祯董事长从立项之初就要求将本版药典打造为一版精品出版物,并全程高度关注、大力支持。
本版药典的编辑出版工作正式启动。出版社精选近40名专业背景匹配、业务能力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骨干,组建本版药典编辑团队。这支团队中,既有多次参与药典编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有朝气蓬勃、富有拼搏精神的“90后”。为确保编校质量,出版社还组织开展了面向本版药典编辑团队的专题培训,“老师傅”围绕本版药典的编辑加工原则、重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编辑规范性。
完善的制度是保证相关工作有序高效开展的关键。在总结2010年版、2015年版、2020年版《中国药典》出版发行经验基础上,出版社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要求,从工作流程、进度安排、保密纪律,到与国家药典委的沟通交流机制、一至四部各自的编辑加工要求,再到折校须知、图表质量、分子式标准、索引核对等,排版、编校、印制各环节职责明确清晰,编校要求规范细致。
尽管前期已经作了周密部署,但在具体编校过程中,还是面临本版药典纸质原稿重排和校对工作量巨大、增补和更新内容较多、标准体例优化后前后内容衔接等诸多挑战。
以本版药典一部为例,出版社副总编辑、本版药典一部编辑工作负责人范志霞对2024年10月16日取回药典原稿的情形记忆犹新。
“我们在国家药典委逐页审核4000多页原稿后,回到单位已经将近晚上8点,紧接着就开会分工。”范志霞说,得益于提前统筹谋划,编辑们接到原稿就高效开启工作。对于一部编辑工作,范志霞用“紧张有度”来形容:“紧张”是因为编辑团队需要加班加点把时间进度抢出来;“有度”是因为审校环节和遍次不减少,尽全力保障质量。
“本版药典编辑团队克服各种困难,自我加压、全力以赴,赶周期、抓质量,力求圆满完成这项艰巨任务。”裴颢介绍,全体人员齐心协力,连续数月周末无休,不少编辑国庆和春节假期仍坚持到单位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编辑出版工作如期完成。
严格把关精心打磨
作为药品研制、生产(进口)、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单位均应当遵循的法定技术标准,《中国药典》出版质量关系药品标准的权威性、准确性,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和身体健康。
为保证本版药典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出版社要求编辑不仅要处理文字问题,发现原稿有误或存疑的地方还要形成修改建议,写入编辑加工记录,反馈给国家药典委核定。“国家药典委非常重视编辑团队提出的疑问,多次组织专家团队与编辑团队面对面交流,研究确定相关内容表述。”裴颢说。
出版社副总编辑、本版药典三部编辑工作负责人罗万杰参与过多版药典的编辑出版工作。在他看来,国家药典委和出版社对本版药典规范性要求进一步提高,编校环节更注重体例和表述的统一规范和共性内容的协调一致。
“药典中的不同品种由不同的专家组撰写,众手成书就涉及统一和衔接问题。”罗万杰介绍,出版社在编校过程中对全书体例、文字表述、内容衔接等的统一规范十分重视,编辑团队提出的不少建议都被国家药典委采纳。
记者在出版社审读中心主任、本版药典四部编辑工作负责人蔡红的办公室看到了堆积如山的稿件。蔡红告诉记者,尽管原稿在作者手中已经过精雕细琢,但拿到原稿后,编辑仍要逐字逐句细读,反复审校文字,务求把差错率降至最低。
回忆起本版药典编辑出版过程中的经历,一件事情让蔡红印象深刻——2月5日,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本版药典编辑团队便在会议室内讨论得热火朝天。这是出版社组织开展的交叉互审,且连续开展了3天。
“开展交叉互审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本版药典的整体规范统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互相纠错。”裴颢说,常规图书编辑出版执行“三审三校”,但本版药典打破常规,新增了交叉互审、各校次间技术比对等多个环节,并大幅增加了审校次数。
无数次的审校只为打磨质量。本版药典二部化学药收载品种共计2776种,其中有1000多个原料药品种。出版社食品药品编辑中心主任、本版药典二部编辑工作负责人于海平介绍,本版药典与国际接轨,对近千个原料药品种新增了CAS编号,部分品种还更新了化学名和分子量。
“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编号、化学名涉及大量数字和化学元素符号组合、上下角标,复杂且易错,是编校的高风险环节。为了严格把关质量,二部编辑团队在原有编校环节基础上,针对关键风险点和本版药典新增内容又开展了同一内容三人次以上的交叉审校,并且在修改中统一使用打印体而不是手写体,以便减少人为差错。”于海平说。
与排版公司的充分沟通和高度配合是保证图书质量和出版进度的关键要素之一。据于海平介绍,2月27日,裴颢带领二部全体编辑团队到排版公司,现场核对,以避免在出版的最后环节因排版而出现错误。
“在编校环节的最后关头,每一处细微改动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不漏掉每一处改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才能确保编校质量。”裴颢表示。
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慢工出细活,打磨出精品。本版药典的装帧设计也丝毫不马虎,呈现出庄重、简洁、大方的装帧之美。这主要得益于出版社对印制和装帧环节近乎苛刻的要求。
据了解,在纸张的选择上,出版人员下了一番功夫。出版社出版部开展专题调研,到多家造纸厂现场考察、了解纸张情况,最终选择了薄且韧性较好的字典纸,目的是减小厚度,同时避免长期使用后纸张破损。为保证历版药典的传承统一,本版药典在主基调不变的情况下,对封面设计、环衬纹饰等细节进行了微调。
“细节决定成败。封面内环衬用纸的颜色、克重、纹路,是从几十个备选方案中最终确定的一版,务求在每一处装帧细节上做到完美。”裴颢说,本版药典编委会和出版社对药典的纸张、封面等都进行仔细斟酌,力求在实用的基础上,给予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感。
开印以来,集团分管领导和出版社班子成员多次前往印厂现场办公。3月21日,吴少祯董事长还专门前往印厂检查印刷质量。据介绍,经过4~5小时的调色、试机,才敲定了压力、转速、墨色深浅等标准,确保达到最佳清晰度。在印制环节,出版社一至四部编辑工作负责人和出版部相关人员全程在印厂跟进样书印制。
保密性强是药典编辑出版工作的特点之一。裴颢介绍,出版社对全部参与编辑出版和印制人员提出保密要求、签署保密协议,由固定人员“点对点”通过光盘、纸质文件等方式进行保密文件传输,配合一系列防泄密措施,确保相关的废纸、废页、废书、批样等及时回收,履行严格的销毁程序,做到了不让一张废页流出。
“药典编辑出版和印制的保密工作要求十分严格,不给盗版商家可乘之机。”裴颢说,《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倘若药品标准印刷“差之毫厘”,产品质量就会“谬以千里”。盗版图书印刷质量粗糙,不仅会影响读者的正常阅读需求,而且给药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据介绍,为方便读者阅读、使用,本版药典在出版形式上配套了一书一码的免费网络增值服务。裴颢提醒药典使用相关单位和个人,一定要认准国家药典委和出版社网站公示的本版药典授权经销商,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药典,享受免费网络增值服务。
目前,本版药典印刷装订工作仍在继续,裴颢脑中那根紧绷的弦始终不能放松。她说:“出版社将继续做好本版药典出版发行工作,为保证药品质量、维护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